找到相关内容472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憧憬雪域高原的神圣——对青藏高原特有的朝圣壮举的遐想

    “七试生”创建藏文、传播佛教经典,藏传佛教应运而生于这片天然的高原佛国,与神圣神明相伴、与祈祷朝圣相依的生活内容、生存模式,已经深入藏民族的血脉。   去年六月十三日,我从日喀则驱车两百多公里回到...笔者认为,所谓朝圣,其本质应该是宗教信徒为满足自己强烈的愿望用相对固定的程序化行为模式向神圣的灵魂表达自己的崇拜和敬畏,是朝圣者自己的灵魂与神圣敬畏的灵魂之间的私密沟通与交流,而朝圣者表现的行为模式...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5574927.html
  • 藏密问答录

    清净道场专志禅修,此等作为同样可喜可赞。而且汉地的许多法师都假种种现代科技的手段,将其广泛用于弘法利生的目的上,此种现代化的佛教教育思想、模式也多有可资学习之处。藏传、汉传佛教实在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推进...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0975500.html
  • 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

    自我为中心,总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模式,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强加给别人,而对别人的生活追求妄加评判,甚至无理指责和否定,缺乏理解,缺乏支持:当别人处在奋进的路上,不是鼓励和肯定人家,而是泼冷水;当别人陷入...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5776616.html
  • 无相戒法

    南宗的修行特色,融菩萨戒法、修禅与生活为一体,为后世南宗迅速传播开辟了道路。慧能提倡的“自悟自修”注重个体的心理体验,反对修行活动采取固定刻板的形式,表明他要求在宗教实践中排斥规范化模式化的方法,这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22276978.html
  •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

    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等等,都是这样习惯性地延续下来,我们也跟着这样做;甚至我们的思考方法、思维模式、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是这样的。这种习惯性的力量很大,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都是在这样一种习惯中度过的。...

    学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1483377137.html
  • 和合众缘构建和谐 两岸携手共襄盛举——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纪实

    莲花瓣灯,每层均为48盏,共有1344片,色彩旋换,光光相互,寓意美妙无穷的华藏世界。圣坛作为中国最大的室内圆形剧场之一,安装有全国首座超大型旋转舞台,开创了以观众为中心的观演模式。观众坐居场地中央,...

    陈星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31478325.html
  • 映照安史之乱的唐代民间弥勒信仰实物

    发生灾难,再声称依照宗教人士提供之法,即可以救拯。《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所呈现出来的这种宗教信仰模式,在中土文献中比比皆是,如上举敦煌文献《新菩萨经》、《黄仕强传》,以及义和团运动中“这苦不算苦,二四...

    张子开 张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0678537.html
  • 夷夏之辨与三教关系

    一种现成的模式。   不过,佛教和儒家的学者之间事实上很少因为夷夏问题而发生直接的交锋。原因在于,自汉武帝确立儒家的“独尊”地位后,儒家学说无论是什么时代都一直是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2078568.html
  • 从敦煌文献看吐蕃文化

    设置节度使,就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河陇一带各地的军事与民政事务。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决定了吐蕃也必须采取一种更有效、更积极的管理模式。于是,藏人、汉人和党项人等统一在新的制度下共同生活,就在吐蕃统治的政治...

    王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3078758.html
  • 中国佛教的顿悟学说

    论无疑是一种渐悟成佛的理论。   但中国佛教学者则不拘泥于印度佛教的模式,他们根据自己的体证,用新的方法阐释旧说。支遁、道安、慧远等认为,菩萨在修行的十个阶位中,六地以前都不能真正觉悟,只要达到第七...的认识,就必须立足于实践,即必须经过对客观对象的长期的、多方位的改造、观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循环反复,以至无穷。但是,这样的认识原则是基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相分的模式提出...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2578946.html